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翻译、赏析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参考赏析
鉴赏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作者介绍
徐锡麟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翻译、赏析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赏析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意思翻译、赏析
-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意思翻译、赏析
- 马革裹尸
- 马革裹尸典故故事|马革裹尸释义
-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 昭君可惜嫁单于,沙场不远只眼前。
- 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
- 何须看仙槎,海上重还。
- 马革裹尸造句
- 石城上、何须苦说,死袁生褚。
- 学道全真在此生,何须待死更求生。
-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意思翻译、赏析
-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意思翻译、赏析
-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陈子昂诗《感遇》(其三)赏析
- 衔命还国作
- 解连环·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高观国古诗词
-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意思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