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进士出身,先后在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为官,卒于庆元六年(1200)。他博闻强识,掌握了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词清秀、疏俊而不失于晦涩、浓艳。著有《晦庵词》。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原文】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 ① 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需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释】
①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译文】
澄澈的江面上倒映着云影,鸿雁向南飞去。在这美丽之秋,应邀集友人,带着酒壶找一个苍翠缥缈、烟云氤氲的地方去饮酒。世间难见人一笑,不如饮酒作乐,采摘紫色的茱萸、黄色的菊花插在头上。美好的风景年年都有,今天又看到了,而人世今非昨。
为庆贺重阳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推辞不喝。人生短促,仿佛寄生在这个世界,何必劳苦奔波事事怨天尤人呢?古往今来,历史轮回,人间多少春花秋月,无不包含危机。所以问一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湿衣襟!
【鉴赏】
隐括是指根据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而改写成另一种体裁。这首词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抒写词人自己的人生之慨。
上片写景。起首两句点明时间、节气——碧空万里,鸿雁初飞,是重阳时节特有的景象。“携壶”两句一问一答,自然流畅,营造出一种空灵渺远的氛围,让人如同置身于一片苍翠、幽渺的太虚之地。“尘世”三句,写词人对红尘俗世已经没有任何留恋,只想找一处幽密的所在尽情玩乐,度过余生。而另一方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的感慨也时刻萦绕在词人心头。
下片起首三句上接“携壶结客”,逐层递进。“人生如寄”,极言人生之短。“何事”句是说人应超脱一些,不能只知抱怨。“无尽”三句写人间所有的事物无不包含危机,所以人们凡事不能考虑得太多。最后两句体现了词人的旷达情怀。
本词意境幽远,格调豪迈,同时又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堪称佳作。
- 朱熹《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全诗赏析
-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赏析
- 水调歌头(其三)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 朱熹《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朱熹《卧龙庵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水调歌头·游览》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水调歌头·游览》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杜牧《泊秦淮》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王以宁《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齐己《过西塞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江上之山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朱熹《与长子受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 《山行》杜牧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山行》杜牧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水调歌头·游览原文_《水调歌头·游览》译文翻译、注释注音_水调歌头·游览赏析_古词
- 《水调歌头·江上春色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