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敬民用典名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管子》中的这句话,正道出民心与执政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翻开90多年来的奋斗史,正因党旗上始终铭刻“人民”二字,我们党才获得了深厚的土壤与不竭的动力。从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手推车,到白山黑水间“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从“大包干”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到“汶川一代”“鸟巢一代”展现的公民意识,人民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动力之本和智慧之源。今天,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原典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春秋﹞管子《管子·牧民·四顺》
■释义
《管子》是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存有管仲遗说。《牧民》篇讲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其中《四顺》是从人心向背来论述治理之道的。
管子指出,政权的成败在于人心的顺逆,政令能够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逆民心。接着列举了民之“四恶”与“四欲”,提出从其“四欲”则亲,行其“四恶”则叛的论断,主张要“四顺”。
所谓“四恶”,即“恶忧劳”“恶贫贱”“恶危坠”“恶灭绝”。管子对人性分析得十分透彻,他看到了百姓厌恶忧患劳苦、贫困低贱、危险灾祸、家族灭绝,而渴望“佚乐”“富贵”“存安”“生育”。管子认为,“牧民”之道在于“四顺”,即顺应百姓的这四种愿望,使其安逸快乐、富足显贵、生存安定、生育繁息。能满足百姓的“四欲”,疏远的人会自动亲近归附;若使百姓陷入“四恶”的境地,亲近的人也会背叛逃离。
管子的思想在当代仍具有启迪意义。管理者应在明了下属何“恶”何“欲”基础上顺应人心,才能形成良好管理机制。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为政用典名句
-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敬民用典名句
- 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
- 关政之恶
- 英俊之域,绂冕所兴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人之升降,与政隆替
-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 顺之者成,逆之者败成语组词
-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 河尹政成期,为汾昔所推。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 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 天之所支。
- 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