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国语·里革论君之过》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里革论君之过》原文鉴赏
晋人杀厉公①,边人以告,成公在朝②。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③:“君之过也。夫人君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邓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④,民旁有患无由省之⑤,益邪多矣。若以邓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桀奔南巢⑥,纣踣于京⑦,厉流于彘,幽灭于戏⑧,皆是术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
【注释】 ①杀厉公:晋国的卿大夫乐书、中行偃等指使程滑杀死了晋厉公。厉公:晋国国君,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②成公:鲁国国君,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 ③里革:鲁国太史。 ④回:邪。 ⑤慝(te音特):邪恶之人。 ⑥桀:夏桀。南巢:地名,今安徽省巢县东北五里。 ⑦踣:死。 ⑧幽:周幽王。戏:地名,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
【今译】 晋国的卿大夫乐书、中行偃等人指使程滑杀死了晋厉公,鲁国边境上的人上报此事,鲁成公正在朝中。成公说:“臣民杀死他们的国君,是谁的过错?”大夫们没人回答。里革说:“是国君的过错。做国君的人,他的权威很大。失去权威以致被杀,表明他的过错太多了。并且国君是要统治人民并纠正他们的邪恶行为的,如果国君放纵自己的邪恶而且抛开治理人民的事务,有邪恶的人又不能明察出来,就增加了更多的邪恶。如果用邪恶来统治人民,陷入其中不能振救,任用善人不肯专一,就会无济于事,到了人民已经面临死地时还不能体恤民生,还用国君干什么?夏桀出奔到南巢,商纣王死在京城,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地,周幽王被杀死在戏,都是这种原因。国君,是人民的川泽。人民的行动都随从国君而行,善恶都取决于国君,人民能做什么呢。”
【总案】 晋厉公被杀,咎由自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当鲁成公询问:“臣杀其君,谁之过也”时,鲁国在朝的大夫们却缄口无言。正在此时,里革一句“君之过也”,语惊四座。本文就是在这种特殊时刻、特殊情况下,以人物特殊的出场方式,表现出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里革不仅挺身而出,而且侃侃而谈,将“君之过”的理由阐述得条条入理,使人不能不心悦诚服,其无私无畏、直言敢谏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里革的个性如此鲜明突出,就是因为作者在巧妙的铺垫后继之以酣畅的挥写,如河流塞而后通。
- 《里革论君之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先秦散文·国语·王孙圉论国之宝》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勾践灭吴(节选)》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祁奚荐子午以自代》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叔向谏杀竖襄》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董叔欲为系援》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骊姬谮杀太子申生(节选)》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庄子·《庄子》论略》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臧文仲如齐告籴》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节选)》原文鉴赏
- 里革断罟匡君
- 《先秦散文·国语·单襄公论卻至佻天之功》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国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公孙龙子·白马论(节选)》原文鉴赏
- 里革断罟匡君注音版 里革断罟匡君拼音版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