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诗词帮文学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 

中学生《登鹳雀楼》古诗词鉴赏

作者:laoshi来源: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06:22阅读:0

作者: 庄朝用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2),更上一层楼。

【原诗作者】:王之涣

【导读入境】:

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但见夕阳西下,缓缓地贴着连绵的远山逐渐沉落。又见黄河滔滔,一泻千里,一直流向那浩瀚的大海。收入视野的可谓开阔,所望景物可谓辽远。而诗人还想看到更远的、千里之外的景色,那么便需向更高一层楼攀登。

【赏析】: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感,以景入理,把道理、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不觉得它是在说理,而理在其中,给人以无穷的启示。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作者抓住北国的自然特征,缩万里于咫尺,形象地描绘了山河的辽阔壮美。看似写尽了望到的景色,然而作者在后半首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作结,即景抒怀。作者不肯把意境仅仅局限在眼前的景物上,而是更进一步把读者带上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要求读者和作者一起“更上一层楼”,看到更远更广的天地。结尾含蓄有味,富有哲理。这里有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启发读者:只有不断攀登,不断向上,才能使自己的眼光更深邃,视野更开阔,所见景观更奇丽,更全面。正如宋代学者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没有昂扬向上、攀登进取的精神,就不能有独到的发现。正如战国时期荀子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这种登高博见的哲理,鼓励人们攀登高峰,不断向前。

【思考题】:

俗语中有“登高才能望远”,散文中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那段话,但他们都不及“欲穷”二句影响大,想想看后者凭借着什么,使千古之下妇孺皆知呢?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Copyright © 2012-2025 诗词帮文学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515561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