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890—1911
【421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890—1911
(〔美〕张灏著,高力克、王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3万字,2016年6月第1版,42元)
这本书对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四位在中国历史转变时期(1890—1911)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独辟蹊径的研究。这些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并不止于重塑政治秩序,他们要做的是改造整个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试图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他们既受传统汉学影响,又受西方思想浸染;既有世界主义的倾向,也有民族主义的激进;既关注个人如何追求至善境界,也关注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依然处于一种混乱而失序的局面。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实验环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间交汇、碰撞。对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期不仅意味着伴随西方扩张而来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传统世界的瓦解。当危机加剧时,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观,以恢复周围世界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不仅是一种政治秩序的危机,而且是一种远为深刻的危机——东方秩序的危机。
康氏对汉学和宋理明学的融会,产生了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道德观点:一种理想秩序据信曾存在于古代初期的圣王的时代。这种理想秩序已有德行和力量的统治者和这些圣王所创立的完美制度神圣化了。
谭嗣同1864年在北京出生于一个湖南籍官僚的家庭,老家是湖南浏阳。
章炳麟(1869—1936),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优裕的书香门第。
刘师培(1884—1919),寻求“至善之人”和“至善社会”。
- 人的自我寻求
- 《咏贫士》——寻求文化记忆中的知音
- 明清之际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
- 知识分子的动摇与坚守——《倪焕之》
- 《中国诗词大会》增加毛泽东诗词,传递出怎样的意义
- 道统与法统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
- 创新秩序重构:未来30年世界与中国大变局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兼谈这种作用的世界意义
- “个体危机”与作为内在性机制的“文化自觉”
- 人民主权与德国宪法危机:魏玛宪政的理论与实践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男欢女爱
- 知识分子
- 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1919年就理想中的“新中国”发表的演讲》全文与赏析
- 小知识分子命运的无奈——《寒夜》
- 活出生命的意义
- 活出人生的意义
- 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 债务危机
- 元朝的民族压迫与危机,元朝的灭亡,北元时期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