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龁石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龁石赏析
原文
新城王钦文太翁家[2],有圉人王姓[3],幼入劳山学道。久之,不火食[4],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既数年,念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 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5]。母死,复入山,今又十 七八年矣。
翻译
新城王钦文老先生家有个姓王的马夫,幼年时入崂山学道。日子一长,就不再食人间烟火,只拣松子和白石头充饥,浑身长满了毛。
过了几年,这个马夫因挂念母亲年老,就返回故里。渐渐又恢复了吃熟食的习惯,但仍然爱吃白石头。他只要把石头对着太阳看看,就能知道石头的酸甜苦辣,吃起石头来就像吃芋头那样津津有味。母亲去世后,他又回到崂山,至今大约又过了十七八年了。
注释
[1](hé核)石:吃石头。,咬。
[2]王钦文;清著名诗人王渔洋(士)之父,名与敕,字钦文。顺治元年(1644)拔贡,赠国子监祭酒,累赠经筵讲官、刑部尚书。见《王渔洋全集·历 仕录》附《王氏世系表》。
[3]圉(yǔ雨)人:养马的仆人。王士《池北偶谈》云:“予家佣人王嘉 禄者,少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惟啖石为饭,渴即饮溪涧中水。 遍身毛生寸许。后以母老归家,渐火食,毛遂脱落。然时时以石为饭,每取 一石,映日视之,即知其味甘咸辛苦。后母终,不知所住。”
[4]火食:熟食。
[5]芋:俗称芋头,地下的球茎部分,可供食用。
赏析
《龁石》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文章短小,生动自然,蕴含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本文选自原书卷二第三篇,讲述了一个能吃石头的异人,暗暗表现了作者对于老百姓生活艰苦的同情。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三部、杂著5种。
- 聊斋志异·龁石拼音版、注音版
-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 聊斋志异大鼠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大鼠赏析
- 聊斋志异画皮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画皮赏析
- 聊斋志异阿宝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阿宝赏析
- 聊斋志异新郎原文及翻译赏析
- 聊斋志异青娥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青娥赏析
- 聊斋志异刘姓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刘姓赏析
- 聊斋志异柳生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柳生赏析
- 聊斋志异地震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地震赏析
- 聊斋志异种梨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种梨赏析
- 聊斋志异狐谐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狐谐赏析
- 聊斋志异绿衣女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绿衣女赏析
- 聊斋志异夜叉国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夜叉国赏析
- 聊斋志异鸦头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鸦头赏析
- 聊斋志异蛇癖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蛇癖赏析
- 聊斋志异单道士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单道士赏析
- 聊斋志异·刘海石拼音版、注音版
-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 聊斋志异促织原文及翻译赏析 聊斋志异促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