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一原文_《清平调·其一》拼音注释和译文_清平调·其一赏析

《清平调·其一》正文拼音版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一》译文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其一》赏析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展开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展开《清平调·其一》繁体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 清平调·其一原文及翻译 清平调·其一赏析_李白
- 清平调·其二原文_《清平调·其二》拼音注释和译文_清平调·其二赏析
- 清平调引(其一)
- 《清平调·其一》李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清平调·其一》李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清平调(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清平调·其一(李白)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原文_《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拼音注释和译文_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赏析
- 清平调·其一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李白
- 清平调·其一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李白
- 淡黄柳.正平调
- 《清平调·其二》李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清平调·其三》李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清平调·其三》李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清平调·其二》李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李白《清平调·其二》赏析
- 清阴堂(其一)
- 赠彦清(其一)
- 清平调引(其三)
- 和黄龙清老三首(其一)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