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原文_《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拼音注释和译文_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赏析

正文拼音版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注释
①悼伤:即悼亡,指丧妻。东蜀:即东川,治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散关:又称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
②剑外:剑阁之外。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从军:指赴节度使幕。
③鸳机:刺绣的工具。
译文
我就要到剑外任职路途很遥远,没有家你再也不能给我寄寒衣。
大散关的皑皑白雪足有三尺厚,往事如梦回想昔日为我弄织机。
赏析
鉴赏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没有人为他寄衣了。
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的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读者不妨这样联想,也许因为大雪封山,道路阻绝,作者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十分真挚悲切。纪昀云:“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至于梦中与妻子相见欢娱的情景和梦后倍觉哀伤的愁绪便略而不写,留在纸外,让读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诗朴素洗炼,而又深情绵邈。诗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从军剑外,畏途思家,这是第一层;妻亡家破,无人寄御寒之衣,伤别与伤逝之情交织一起,这是第二层;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这是第三层:“以乐景写哀”,用温馨欢乐的梦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倍增其哀,这是第四层。诗至此,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工力。
展开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展开繁体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商隐古诗词
- 苑中遇雪应制原文_《苑中遇雪应制》拼音注释和译文_苑中遇雪应制赏析
- 悼雪庵禅师
- 送罗邺赴许昌辟
- 送郑阁赴闽辟
- 宿迁道中遇雪原文_《宿迁道中遇雪》拼音注释和译文
-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杜鸿渐镇蜀,辟杨炎(杜甫)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 至后
- 蜀相原文_《蜀相》拼音注释和译文_蜀相赏析
- 雪至
- 雪关谣
- 入京遇雪
- 李齐贤《水调歌头·过大散关》大散关景物描绘词作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意思翻译、赏析
-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意思翻译、赏析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意思翻译、赏析
-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意思翻译、赏析
- 孝感藩后,相维辟公。
- 孝感藩后,相维辟公。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