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_《遣悲怀三首·其三》拼音注释和译文_遣悲怀三首·其三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三》正文拼音版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其三》注释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子。
《遣悲怀三首·其三》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遣悲怀三首·其三》赏析
赏析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展开创作背景
这组诗宫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展开《遣悲怀三首·其三》繁体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嶽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 《遣悲怀(其三)》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 遣悲怀三首(其三)
- 《遣悲怀·其三》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其三》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三首·其一原文_《遣悲怀三首·其一》拼音注释和译文_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 遣悲怀三首·其二原文_《遣悲怀三首·其二》拼音注释和译文_遣悲怀三首·其二赏析
- 《遣悲怀三首》原文注释与赏析
- 《遣悲怀三首 三》赏析
- 遣悲怀三首(其二)
- 遣悲怀三首·其三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元稹
- 遣悲怀三首·其三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元稹
- 《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与赏析
- 《遣悲怀·其一》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其二》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其二》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遣悲怀·其一》元稹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元稹《遣悲怀三首》全诗赏析
-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其三》翻译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