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ér tóng xiàng jiàn bú xiàng shí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创作背景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翻译、赏析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翻译、赏析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意思及赏析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全诗赏析
-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全诗赏析
-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全诗赏析
-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全诗赏析
-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全诗赏析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全诗赏析
-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全诗赏析
-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全诗赏析
-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全诗赏析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全诗赏析
-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全诗赏析
-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全诗赏析
-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全诗赏析
-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全诗赏析
-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