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全诗赏析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cǐ yì yǒu shuí zhī ,hèn yǔ gū hóng yuǎn 。xiǎo lì bèi xī fēng ,yòu shì zhòng mén yǎ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注释
鉴赏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情形。
词作开首词人把时间安排在深秋时节,直陈闺中少妇因秋来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来,对秋的无奈与叹喟几乎成了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妇女来说,则有更深一层含义在,那就是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或许便是词作中女主人公为何秋来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紧接次句词人没有继续写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转而刻画她的外形:“黛拂双蛾浅”。这句是说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绪不好,无心刻意修饰自己的面庞,从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内涵具体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依旧夏装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体受不住了,才感觉到。一个“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单体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怜的特点。上片结句“修竹萧萧晚”,看似词人是要以景作结,写女主人公住处周围的环境,实则借此进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独的形象。深秋薄暮,几株修竹在秋风中瑟瑟摇动。单薄、孤寂,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写照吗?
下片词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由怨转恨,可知女主人公过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孤鸿”在此有较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鸿,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怨与恨(即词中的“此意”),给远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这句也暗示这位女主公一直是伫立窗口,目送飞鸿远去。“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二句是说,女主人公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目送孤鸿消失,寂寞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她怅然回到闺中,掩上门扉,周而复始地让孤寂与凄凉笼罩着自己。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实是蕴含了女主人公的无数辛酸泪。
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个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间的互相烘托、渲染,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 "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全诗赏析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全诗赏析
- "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全诗赏析
-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全诗赏析
-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全诗赏析
-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全诗赏析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全诗赏析
-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全诗赏析
-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全诗赏析
-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全诗赏析
-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全诗赏析
-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全诗赏析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全诗赏析
- "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全诗赏析
-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全诗赏析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赏析
-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全诗赏析
-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