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全诗赏析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biǎn zhōu yī zhào guī hé chù ?jiā zài jiāng nán huáng yè cū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赏析
这首诗作于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前后,当时苏轼作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这是第一首。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这组诗的第二首有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这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全诗赏析
-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全诗赏析
- "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全诗赏析
-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全诗赏析
- "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全诗赏析
-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全诗赏析
-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全诗赏析
-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全诗赏析
- 引出白云根,潺潺涨藓痕。
-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全诗赏析
-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全诗赏析
-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全诗赏析
-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全诗赏析
-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全诗赏析
-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全诗赏析
-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全诗赏析
-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全诗赏析
-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