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全诗意思及赏析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出自北宋诗人孔平仲作品《寄内》。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作品原文
寄内
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作品赏析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作者简介
孔平仲,北宋诗人。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1065年(治平二年)进士。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出知衡州,转任韶州。宋徽宗即位,召为户部员外郎,迁金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任职于邝延、环庆。因朝廷党争被罢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均以文章著名,合称“清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等。
-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意思翻译、赏析
-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意思翻译、赏析
-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全诗赏析
- 杜甫《日暮》全诗赏析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全诗意思及赏析
-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全诗赏析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 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
- 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
-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全诗意思及赏析
-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
-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全诗赏析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赏析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全诗意思及赏析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全诗赏析
- 西塞山怀古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刘禹锡
- 西塞山怀古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刘禹锡
-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意思翻译、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