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翻译_赏析_作者于谦_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fěn shēn suì gǔ hún bú pà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参考资料:
高濯缨 选编.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6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李世琦评注.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01.第224-225页
赏析
这首同《咏煤炭》一样,是借物言志之诗。句句是石灰,句句是人。前二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字,抒发了作者在危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碎骨粉身全不怕",承第二句来,所以"全不怕",由于有"若等闲"为之支柱。末句表示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后来为国难献身,英勇牺牲的大节,此诗仿佛预先就表达了。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两垂不朽。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参考资料:
艾艳红,杨利平主编. 文学鉴赏[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03.第53页
作者介绍

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延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6篇诗文
- 于谦《石灰吟》“全诗翻译赏析
- 于谦《石灰吟》全诗翻译赏析
- 《于谦·石灰吟》原文、注释与赏析
-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_于谦古诗词
- 石灰吟原文_《石灰吟》拼音注释和译文_石灰吟赏析
- 《石灰吟》赏析
- 石灰吟古诗带拼音版注音版_于谦古诗
- 石灰吟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 石灰吟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 于谦《石灰吟》-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全诗翻译赏析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全诗赏析
- 《石灰吟》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 于谦
- 石灰
- 《苦吟》翻译_赏析_作者陈郁
- 《丹凤吟》翻译_赏析_作者杨泽民
- 《葵花吟》翻译_赏析_作者金朋说
- 《修身吟》翻译_赏析_作者金朋说
- 《吟梅》翻译_赏析_作者李龙高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