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标签: 高中文言文 古文观止 传记 写人《屈原列传(节选)》译文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节选)》注释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见”同“现”。
指:同“旨”。迩(ěr):近。“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获:玷污。
滋:通“兹”,黑。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泥(niè):通“涅”,动词,染黑。
滓(zǐ子):污黑。
《屈原列传(节选)》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泥而不滓(通“涅”,染黑)
7、不获世之滋垢(滋同“兹”,蒙受,沾染)
二、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方正之人。容:被动,被容纳)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浊环境。)
泥而不滓(名词作状语,生活在污泥里。)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名词作状语—状语,从上(对远古)、从下(对近古)、从中(对中古)故死而不容:容:被动,被容纳)
三、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故死而不容。(被动句)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4、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5、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状后)
-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而母,婢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故局方正?象地利也;道必神明,正直德也
- 王坦之去了也。
-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 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