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_胡令能古诗词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标签: 小学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儿童 垂钓《小儿垂钓》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小儿垂钓》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创作背景
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 《小儿垂钓》胡令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小儿垂钓》胡令能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古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诗词注释与赏析
- 小儿垂钓古诗带拼音版 胡令能小儿垂钓注音版
- 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鉴赏
- 胡令能《小儿垂钓》赏析: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无人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白古诗词
- 胡钉铰《观江际小儿垂钓》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 品令·茶词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庭坚古诗词
- 送春 / 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_王令古诗词
- 咏贺兰山原文、翻译及赏析_胡秉正古诗词
- 寻胡隐君原文、翻译及赏析_高启古诗词
-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
- 《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练习
-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 十六字令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毛泽东古诗词
- 折桂令·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_张养浩古诗词
- 暑旱苦热原文、翻译及赏析_王令古诗词
- 房兵曹胡马诗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甫古诗词
- 人胡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