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立德用典名句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既是进行道德教育和践履的理论体系,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这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完整的论述。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换言之,先有修心治身的道德,后有经世治国的政德。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对于一个党来说,要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拥护你、跟你走,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同样,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就不可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就不可能做到风清气正。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历来强调党员干部要注重修身养德,自觉陶冶道德情操,把“做官”与“做人”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唯其如此,做人做事才会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原典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故“初一曰五行”。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故“次三曰农用八政”。
——﹝北宋﹞王安石《洪范传》
■释义
《洪范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重要哲学著作。王安石通过为《尚书·洪范》作传注的形式,阐述了天人不相干、灾异不足畏的思想。关于治国理政之道,王安石主张“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意思是,君主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理政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中,“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路径。《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在古人看来,任何设计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均需落实到具体个人。所以,对为政者而言,个人修养水平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安邦治国的基础所在。
-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廉政用典名句
-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立德用典名句
-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为政用典名句
-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用典名句
-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为政用典名句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笃行用典名句
- 立德新居(其八)
- 立德新居(其七)
- 立德新居(其十)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立德用典名句
-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为政用典名句
-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立德用典名句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廉政用典名句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用典名句
-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为政用典名句
-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任贤用典名句
-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
-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