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任贤用典名句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在河北参加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祸患常积于忽微,在用人方面同样如此。习近平同志除了引用这句古语说明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危害,他还引用了一个鲁迅关于雷峰塔的论述: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太多,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有的事,总觉得不是燃眉之急,但恰恰是危亡之渐。所以,对于那些“有天线”“搭天线”跑官要官的,凭关系、凭感情选人用人的,哪怕是极少数例子,都不能等闲视之。试想:如果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而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谁还有心思踏实工作呢?
■原典
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
——﹝唐﹞白居易《策林·辨兴亡之由》
■释义
《策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参加制举试前,拟作的一部时事论文集,共七十五篇。《策林》从时务政治出发,主要探讨为君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整肃吏治之法、省刑慎罚之术、治军御兵之要等八方面问题。
上面这段话出自《策林》之十四“辨兴亡之由”。意为:国家兴盛,在于拥有人才;国家灭亡,则是因为丧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其所由来者渐矣”的“渐”,是一个量变过程,但量变会引起质变。白居易警告说,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严重后果。
中国是人才思想产生最早的国家。《诗经》毛诗序中有:“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经》中还有“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四国无政,不用其良”的诗句。孟子认为“尊贤”是治国之本,指出国家“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将能否任用贤才提升至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任贤用典名句
- 丞相邦之重,非贤谅不居。
-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立德用典名句
- 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笃行用典名句
-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任贤用典名句
- 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 新乐府.采诗官.监前王乱亡之由也
- 如你魏国,可谓失贤矣
-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成语组词
-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用典名句
- 唇齿之邦
- 唇齿之邦
- 来者莫非是养由基么?然也
- 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由王室。
- 俺三人改诏书,放你还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