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性恶》)
【鉴赏】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其实,人的本性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同上),并无所谓善恶,但若一味顺其性发展则必然会走向恶,而人之所以会表现出善良的一面,都是因为后天学习礼义的结果。荀子这里的“伪”并非“虚伪”的意思,而是作“人为”解。人即使有着优良的禀赋和理解力,也必须寻求贤师而侍奉之,选择良友而亲近之。正因为人性需要以礼义教化来引导,所以荀子特别注重环境的作用,强调学习和选择贤师良友的重要性。《劝学》篇:“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环境之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昔日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小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那么贤师的标准是什么?荀子认为贤师所应具备的品格中,仅仅学问渊博是不够的,具备知识素养只是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他认为,有尊严有威信、阅历丰富且可信任、诵读解说经典时善守师说、能够论说精微的知识,这才是贤师应具备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荀子重视的是老师的品德,百育德为先,如果老师的人品有问题,那么如何能成为学生的道德典范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益友并非只是一味地肯定我们,荀子在《修身》篇中说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恰当的批评和肯定才会让我们成长和进步,言过其实的谄媚之词会蒙蔽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择师不可不慎也,择友亦不可不慎也。人是群居动物,易于受到他人的影响,容易被环境同化,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选择于自己有益的师友显得至关重要。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也许不会在物质上给我们多大的帮助,但他可以给予我们心灵上、精神上的支持,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可以给我们建议;当我们面临歧途时,会用有力的臂膀拉我们一把;在我们失意时不离不弃,在我们成功时默默祝福。
“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老师的言传身教,朋友间的互相切磋,都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但是知识技能可以言传,高尚的道德修养却不是光靠语言就能传给学生,贤师在举手投足间即彰显着高世之德,因此“学莫便乎近其人”(《劝学》),接近并侍奉贤师才是学习的捷径。正如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荀子名言·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
- 荀子名言·义之所在,是士君子之勇
- 择其善者而从之成语组词
- 荀子名言·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
- 荀子名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为政用典名句
- 虚而虚之
- 弦而鼓之
- 荀子名言·君子絜其辩而同焉者合,善其言而类焉者应
-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一字之师》名言名句解读
-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 无柳季之直道,佐士师而一黜。
- ——张希复阐提墨师,睹而面之。
- 请益先求友,将行必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