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全诗赏析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fēng yǔ lí huā hán shí guò ,jǐ jiā fén shàng zǐ sūn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注释
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
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
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
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
过:过去了,尽了。
参考资料:
葛杰 仓阳卿选注,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07月第1版,第201页
张志兴注,绝句精选,学林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282页
陈昊,若松,赵晗注译,白话绝句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2.11,第302页
鉴赏
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迟乃义著,明人绝句的诗情画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6,第27-28页
木河主编;王金梅选注,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8,第42页
-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意思翻译、赏析
-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意思翻译、赏析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全诗赏析
-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全诗赏析
-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全诗赏析
- "春思乱,芳心碎"全诗赏析
-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全诗赏析
-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全诗赏析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全诗赏析
-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全诗赏析
-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全诗赏析
-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全诗赏析
-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全诗赏析
-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全诗赏析
-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全诗赏析
-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全诗赏析
-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全诗赏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全诗赏析
-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全诗赏析
-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