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全诗赏析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zhōng yuán shì yè rú jiāng zuǒ ,fāng cǎo hé xū yuàn liù chá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注释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参考资料:
李安纲 杨桂森 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赏析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参考资料: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第294页—第295页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参考资料: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第429页
-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全诗赏析
-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全诗赏析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赏析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全诗赏析
-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全诗赏析
- "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全诗赏析
-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全诗赏析
-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全诗赏析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全诗赏析
-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全诗赏析
-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全诗赏析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全诗赏析
-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全诗赏析
-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全诗赏析
-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全诗赏析
-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全诗赏析
-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全诗赏析
-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