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全诗赏析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zòng bāo fèn liǎng jì ,ài shù zhe wēi guàn 。
jiù sú fāng chǔ yào ,léi qū yì diǎn dān 。
rì xié wú shì bì ,yī xiào xiàng bēi p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创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意思翻译、赏析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意思翻译、赏析
- "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全诗赏析
-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全诗赏析
-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全诗赏析
-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全诗赏析
-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全诗赏析
-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全诗赏析
-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全诗赏析
-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全诗赏析
-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全诗赏析
-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全诗赏析
-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全诗赏析
-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全诗赏析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赏析
-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全诗赏析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赏析
-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全诗赏析
-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全诗赏析
-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