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全诗赏析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 ,zhī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注释
竞渡:赛龙舟。
讵(jù):岂,表示反问。
殒(yǔn):死亡。
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意思翻译、赏析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意思翻译、赏析
-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全诗赏析
-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全诗赏析
-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全诗赏析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赏析
-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全诗赏析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全诗赏析
-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全诗赏析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全诗赏析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全诗赏析
-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全诗赏析
-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全诗赏析
-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全诗赏析
-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全诗赏析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全诗赏析
-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全诗赏析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全诗赏析
-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全诗赏析
-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