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全诗赏析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shǎo nián yǒu yì fú zhōng háng 。guó míng wáng 。sǎo shā chǎng 。jī jí zhōng liú ,céng jì lèi zhān shang 。yù shàng zhì ān shuāng què yuǎn ,kōng chàng wàng ,guò wéi yá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注释
赏析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全诗赏析
- "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全诗赏析
-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全诗赏析
-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全诗赏析
-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全诗赏析
-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全诗赏析
-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全诗赏析
- "风为裳,水为佩"全诗赏析
- "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全诗赏析
-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全诗赏析
- "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全诗赏析
- "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全诗赏析
-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全诗赏析
-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全诗赏析
- 欲放时,泪沾裳。
-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全诗赏析
- "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全诗赏析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