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全诗赏析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níng kě zhī tóu bào xiāng sǐ ,hé céng chuī luò běi fēng zhō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全诗意思及赏析
-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全诗赏析
-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全诗赏析
-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全诗赏析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全诗赏析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全诗赏析
-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全诗赏析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全诗赏析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全诗赏析
-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全诗赏析
- "宴尔新婚,以我御穷"全诗赏析
- "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全诗赏析
-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全诗赏析
-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全诗赏析
- "独立雕栏,谁怜枉度华年"全诗赏析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全诗赏析
- "老觉人间万事非,但思茆屋映疏篱"全诗赏析
-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