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诗词帮文学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宋词精选 > 苏轼 >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此情惟有落花知

作者:laoshi来源: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1:40:44阅读:0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相关栏目: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
  • 辛弃疾
  • 柳永
  • 欧阳修
  • 晏殊
  • 晏几道
  • 李清照
  • 周邦彦
  • 秦观
  • 姜夔
  • 范仲淹
  • 贺铸
  • 张先
  • 王安石
  • 吴文英
  • 范成大
  • 杨万里
  • 黄庭坚
  • 陆游
  • 刘过
  • 林逋
  • 黄公度
  • 刘辰翁
  • 苏辙
  • 宋祁
  • 陈亮
  • 史达祖
  • 王沂孙
  • 寇准
  • 张炎
  • 晁补之
  • 戴复古
  • 文天祥
  • 朱熹
  • 苏洵
  • 李之仪
  • 曾巩
  • 毛滂
  • 叶绍翁
  • 黄裳
  • 王观
  • 万俟咏
  • 梅尧臣
  • 张耒
  • 张元干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Copyright © 2012-2025 诗词帮文学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515561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