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翻译与解读
重为轻根01,静为躁君0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0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0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0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06。
今 译
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镇静是抑制躁动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行道,不离镇静与稳重。君子虽身居华丽宫室,却安居超脱泰然。轻率则会失去根本,躁动则会失去主宰。
评 议
本章是老子教诲君人之“南面之术”,即君人治国理政应坚持重与静二字。为何国君要坚持重与静呢?老子是从这样三方面来阐明其中道理的。一是,老子认为,国君治国理政,应当稳重,不能轻率;应当镇静,不能急躁。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镇静是抑制急躁的主宰。二是,国君终日行动,皆不能离开重与静,应当把它作为座右铭。三是国君以身任天下,责任重大,不能轻率地把职位禅让给别人。因此,老子非常强调“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问题,以此警告当政者,在禅让时,要选好接班人。
老子此番话语,并非无的放矢,他是有感而发,具深刻的历史意义。今天看来,老子的这番肺腑之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世人的关注。
吴澄对此章寓意的诠释和解读,颇有参考价值,援引如下,以飨读者。
此章以辎车喻重,燕处喻静,姑指一端而言尔。国势之居重驭轻,兵法之以静制动,与夫人之治心治身,皆当本之以重,主之以静也。
吴澄说老子“以辎车喻重”,此话极为重要,说明《老子》原文即为“辎重”二字。不然,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为何皆为“辎重”二字呢?所以,有的学者疑传抄者误将“静”字抄成“辎”字,是缺乏根据的。
注释
01 重:稳重。 轻:轻率。 根:根本。河上公曰:“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句谓: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
02 静:镇静,或沉静。 躁:躁动,或急躁。 君:主宰。河上公曰:“人君不重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句谓:镇静是抑制躁动的主宰。
03 君子:帛书甲乙本、傅奕本作“君子”,是。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圣人”,误。 辎重:河上公曰:“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按:本章以“重”、“静”与“轻”、“躁”对举,辎重,谓军中载兵器粮食之车。不少治老学者认为与全章文义不合,疑为传写者将“静”误写成“辎”,颇有道理,但并不能肯定就是如此。校勘订正,必须有所根据,不能臆断。
04 荣观:河上公曰:“荣观,谓宫阙。”吴澄谓为“荣华之境”。 燕:为“宴”之借字。林希逸曰:“燕,安也。处,居也。”超然:超脱泰然。两句谓:虽身居华丽宫室,却超脱泰然。
05 奈何:为何。 万乘:一万辆豪华马车。 以身轻天下:苏辙曰:“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轻其身,则不足以任天下矣。”吴澄曰:“以身轻天下,谓以其身轻动天下之上也。万乘之主当静动,奈何以其身轻动乎?”
06 根:帛书甲乙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本”。河上公本作“臣”。应与首句呼应,故吴澄等本作“根”,是。吴澄曰:“有轻而无重,则失其轻之根;有动而无静,则失其躁之君。”两句谓:轻率则失根本,躁动则失主宰。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玄同》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欲夺之,必固与之》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常足》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大道惟恍惟惚》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翻译与解读
- 中庸第二十六章原文及翻译_解读
- 《老子·第二十六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与《老子》国学经典解读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拼音版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注音版及译文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