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玄同》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玄同》翻译与解读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01。塞其兑,闭其门02,挫其锐03,解其纷04,和其光05,同其尘06,是谓玄同07。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08。故为天下贵09。
今 译
智者不言说,言说不是智者。塞住封闭嗜欲的孔窍与门户,挫磨去锐利而不露锋芒,解除纷争而不紊乱,含敛光晖而不炫耀,混同人间与世俗,这就达到与世玄妙齐同的境界。
我与世玄同,人不能亲疏、利害、贵贱于我,所以天下人都认为我最可贵。
评 议
本章主旨,是讲与世无争的人生修养问题。老子认为人的修养功夫,就在于能够达到与世玄同的境界。所以,我将本章命题为“玄同”。怎样才能达到与世玄同的境界呢?老子认为,要经过这样的两个途径:一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二是世人不能亲疏、利害、贵贱于我。老子认为能达到此等与世玄同的人生境界,天下人就会认为我最可贵。
老子认为,智者虽然能达到与世玄同的境界,但他是不能言说的,如果言说,就不是智者。这就是《老子》第二章说圣人“行不言之教”的玄妙之处。
陈鼓应先生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句,重见于第四章,疑“是此处错简重出”(《老子注译及评介》),而马叙伦则认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正说‘玄同’之义,不得无此四句。”(《老子校诂》)马叙伦的看法是正确的。战国楚简《老子》本章非常完整,有此四句,可证此四句并非第四章错简所致。《老子》书中的重复句,是否为错简所致,应根据本章的实际内容,占有充分证据,予以考辨,方能定夺。
注释
01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楚简本为“智者弗言,言者弗智”。诸本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弗”与“不”通用。“智者”,谓有智慧的人,是指道家圣人。作“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较作“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比较明确。两句:意谓道家圣人不言说什么,言说什么就不是道家圣人。按:古代治老诸家训释开头两句,大多认为道不可言,言者而不知道也。诸如:苏辙曰:“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
林希逸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谓道不可容言也。”
奚侗曰:“《庄子· 知北游》篇:‘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惟不可言,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河上公、王弼的诠释与众不同:
河上公曰:“知者贵行不贵言。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王弼释“不言”曰:“因自然也。”释“言者”曰:“造事端也。”
02 兑:口也,指嗜欲之孔窍。 门:门户,指嗜欲之门户。两句:谓塞住、封闭嗜欲的孔窍与门户。
03 挫其锐:谓挫磨去锐利,使之不露锋芒。
04 解其纷:谓解除纷乱,使之有条不紊。
05 和其光:谓含敛光晖,使之不炫耀。
06 同其尘:混同世俗与尘迹。
07 玄同:《说文解字》曰:“玄,幽远也。”
林希逸曰:“此所谓至玄至妙,同然而然之理也。”
吴澄曰:“与世齐同,妙不可测,故曰‘玄同’。”按吴澄说此等与世“玄同”境界,即是圣人“处世应物”之举。
08 “故不可得而亲”六句:吴澄曰:“我既‘玄同’,则人不能亲疏、利害、贵贱我矣。”
09 “故为”句:吴澄曰:“凡此六者,人所不能,己独能之,故为天下之最可贵。”
-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福转化》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德》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欲夺之,必固与之》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常足》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是谓玄德》翻译与解读
- 《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为天下母》翻译与解读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注音版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拼音版及译文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
- 老子与《老子》国学经典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