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全诗赏析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chú què chūn fēng shā jì lǜ ,yī rú kàn rǔ guò jiāng sh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泪水浸湿了衣领我都浑然不知。
没有了春风河岸的芦苇依旧碧绿,就好像(我)当初送你过江的时候一样。
注释
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指王安石长女,适浦城人吴充之子吴安持。因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女子。吴安持当时在汴京任官。
助人悲:人本已伤别,烟雨荒凉更加重这种悲伤。
一如:一切都像。
汝:你,指吴氏女子。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礼赴京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是时,王安石已七年未与长女相见,此番送弟,触景生情,更为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融情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至情。释普闻《诗论》赞此诗:“拂去豪逸之气,屏荡老健之节,其意韵幽远,清癯雅丽为得也。”王安石的长女亦能作诗,曾有寄父》一绝云:“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王安石在此前后还写了《寄吴氏女子一首》、《寄吴氏女子》、《次吴氏女韵二首》等,可见父女情深。
赏析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丰富感情和平凡心的平常人。他这首借送弟兼寄女儿的诗,充分表现了一个兄长、一个父亲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实是写给女儿的,是为了送弟的缘故,来到龙安江边,触景生情,想起女儿出嫁时的复杂心情,不由得再次泪下沾衣。封建社会女子出嫁后,与父母的关系就疏远了,骨肉分别,给父亲的心灵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孩子的家庭幸福又是父母所期盼的,因而分别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很少有父亲如此真实地表露对女儿出嫁的种种无可名状的心态,王安石却深切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平凡的父亲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说来到江边送弟,同样的荒烟凉雨,同样的骨肉分离,这种场面又一次经历,怎不让人泪下沾衣。诗人说“泪下”而又“不自知”,正写出了站在江边遥望亲人远去时痴凝的神态,其中感情深厚沉郁。后两句说,除了春风吹绿了沙滩这一点与当年不同,一切都和当年送你出嫁时是一样的让人伤感。而“除却”一句又特巧妙,把春来草绿、凄迷伤情的景色特点反而加强了,风物一如往日,而今亲人却各自东西,心里必会伤怀和感慨。
-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意思翻译、赏析
-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意思翻译、赏析
-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全诗赏析
-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全诗赏析
-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全诗赏析
-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全诗赏析
-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全诗赏析
-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全诗赏析
-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全诗赏析
-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全诗赏析
-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全诗赏析
-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全诗赏析
-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全诗赏析
- "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全诗赏析
-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全诗赏析
-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全诗赏析
-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全诗赏析
-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全诗赏析
-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全诗赏析
-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全诗赏析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上蔡苍鹰何足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相思休问定何如。”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