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laoshi来源: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2:29:29阅读:0次
【诗人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从军行①
杨炯
烽火②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⑤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⑥,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 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 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 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发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从军行①
杨炯
烽火②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⑤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⑥,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 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 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 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发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猜你喜欢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翻译、赏析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翻译、赏析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全诗赏析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全诗意思及赏析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杨炯《从军行》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闻杨炯幽兰之歌作
-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 古诗《杨炯·从军行》诗词注释与赏析
- 杨炯的故事
-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原文、翻译及赏析_杨炯古诗词
- 杨炯《出塞》全诗赏析
- 杨炯《骢马》全诗赏析
- 杨炯《早行》全诗赏析
- 杨炯《刘生》全诗赏析
- 杨炯《折杨柳》全诗赏析
- 杨炯《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全诗赏析
- 杨炯《送丰城王少府》全诗赏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