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作者:laoshi来源: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2:29:44阅读:0次
【诗人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悠悠:形容地久天长。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简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悠悠:形容地久天长。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简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 陈子昂作《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赏析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赏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成语组词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
- 愤激的呼喊——浅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登幽州台歌
- 登幽州台歌原文_《登幽州台歌》拼音注释和译文_登幽州台歌赏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 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词注释与赏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翻译及赏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全诗赏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全诗意思及赏析
-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幽州台歌赏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