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乡愁传统可上溯至《诗经》,通过《诗经》中两首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对比,可准确说明“乡愁”体验发生的微妙性。一首是《小雅·采薇》,这篇演说成功地运用“乡愁”来激励士兵,且看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938) 评论(0)
-
12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在于浙江宁波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主题论坛上发表题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演讲。何蒋勇摄 中新网宁波12月19日电(何蒋勇李佳赟戴云华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810) 评论(0)
-
名牌大学硕士、学生干部、党员、西部支教经历……拥有一份这样的简历,对于时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几乎不成问题。然而,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李悦却放弃了稳定工作的机会,决定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543) 评论(0)
-
中国的藏书阁都与水有关,因为藏书最怕失火。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名为《易经》中的“天一生水”之意。 乾隆年间,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第一本抄写本于1781年完成,计有经史子集3.63万卷。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659) 评论(0)
-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文人笔记中,有六种毒物常被提及,它们是断肠草、鸩酒、鹤顶红(砒霜)、夹竹桃、见血封喉、曼陀罗。 断肠草 断肠草又名钩吻,还称胡蔓藤、大茶药、山砒霜、烂肠草等。它全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832) 评论(0)
-
作文诗歌除外的原因。 私以为,阅卷这一特定场景中,相较其他文体而言,诗歌传达的信息太过容易缺失。 分点论述。 一、音乐性 从诗歌名称中的“歌”字便不难知道,诗歌与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841) 评论(0)
-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有“三尺”这个数量词,含义却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三尺”好理解,就是指距离。而平民出身的天子刘邦总喜欢吹嘘自己凭“三尺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793) 评论(0)
-
从历史的边角料中,找到当时满清朝廷如何毁灭强大的蒙古族,主要的手段便是阻止蒙古族的正常繁衍,类似计划生育。 自建国起,满清以史为鉴,大喊满蒙一家口号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926) 评论(0)
-
文/易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曾经一度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曾经我们也很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但随着历史的前进,我们仿佛是变聪明了,我们不再对它表示起码的尊重与敬畏,它变成了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891) 评论(0)
-
最近看了一篇某杂志编辑访谈刘再复先生的文章,我非常惊诧,惊诧于刘再复先生对两部古代文学名著的恐惧感。刘先生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视为中国人的“地狱之门”,因此着有《双典批判》一书。他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2-05-17 阅读(97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