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欲歙固张章(原第三十六章)》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老子·欲歙固张章(原第三十六章)》原文鉴赏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③。是谓微明④。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⑥。
【注释】 ①歙(xi音习);敛,收缩。 ②固:且。张:张。 ③与:“予”,给。 ④微明:机的征兆。 ⑤脱:离。 ⑥利器:用来治国的仁义礼智和圣人之法。
【今译】 想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旺;将要夺取的,必先给予。这就是事物发展的预先征兆。所以柔弱之物可胜刚强。鱼不可逞强而跳出深渊,治国之法也不能轻易暴露于天下。
【集评】 宋·林希夷(逸)《道德真经口义》:“渊喻道,鱼喻人也。人之不能外于道,犹鱼之不可脱于渊也。”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此章主意在第二节‘柔胜刚,弱胜强’六字(一本“柔弱胜刚强”五字为“柔胜刚,弱胜强”——编者按)。其第一节谓欲与人相反也,第二节谓欲使人不可测知也。”
【总案】 将收先张,将弱先强,将废先兴,将取先予,这是大自然所呈现出来的普遍法则,无有例外。能够看到这一盛衰转化的人才是聪明不惑的。当然,老子持言并不仅仅在于陈述自然法则,更主要的还是教会人们不可太刚、太强、太盛、太旺,以免泰极否来,盛极而衰。其中也包含着老子对权术的运用。
正因为老子看到了这种盛衰之变,看到了柔弱的妙用,所以要以柔克刚,不以逞强为上。君主治国也应如此,鱼儿只有深藏大渊之中,才会放游自如,一旦逞强跃出水面,将为人所获。那么治国之术(国之利器)只有深藏而不轻易利用,才会在无形之中给人以威慑,否则,将会失去效果。
老子以其卓识真知,洞察到了自然界中辩证的盛衰规律,从而引伸到治国之术中来,不愧是一位精明的权术家和积极的参政者,只不过其参政的方式不同而已。
- 《先秦散文·老子·以道佐人主者章(原第三十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知人者智章(原第三十三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民之饥章(原第七十五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章(原第二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信言不美章(原第八十一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大成若缺章(原第四十五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小国寡民章(原第八十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民不畏死章(原第七十四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其安易持章(原第六十四章)》原文鉴赏
- 《先秦散文·老子·三十辐共一毂章(原第十一章)》原文鉴赏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欲夺之,必固与之》翻译与解读
- 《老子·第三十六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第六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第三十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第三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老子·第三十七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先秦散文·孟子·景春曰章》原文鉴赏
- 白湾六章
- 修禊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