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为政用典名句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历史上有很多类似教训:唐代开元盛世,玄宗却丧失进取心,骄傲怠惰、沉溺享乐,终致“安史之乱”;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却扬扬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转而走向嘉道中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正因此,习近平同志才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来,如何做到?也就像习近平同志所说,“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北宋﹞苏轼《晁错论》
■释义
《晁错论》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评传,评论的是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削藩这一历史事件,并分析了晁错被杀的根本原因。
上面这段话为《晁错论》的首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天下的祸患,最难以解决的,莫过于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隐患。这句话暗指汉景帝时期,表面上虽然国泰民安,却潜藏着藩王坐大、威胁中央的危机。接着,作者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坐观其变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那么恐怕天下的人由于习惯了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并支持我们。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实际上就是指晁错削藩动手过快,下手过猛,直接导致“七国之乱”。文章又以“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与晁错进行对比,提出真正的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的主张,点出了晁错改革失败的真正原因: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挑起“大难”却又不愿为天下人抵挡“大难”,只想保全自身,可谓自取其祸。
-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立德用典名句
-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为政用典名句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用典名句
-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
-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为政用典名句
-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为政用典名句
-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任贤用典名句
-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用典名句
-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立德用典名句
-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敬民用典名句
- 而可为者。
-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为政用典名句
-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天下用典名句
-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为政用典名句
-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创新用典名句
-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